公司动态

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行业全梳理

2022-10-09 阅读次数:

1.半导体零部件、模组的分类?每个分类国产化的情况?难度的排序?


零部件分类:


模组件:分为EFEM(传送模块)、传送腔体、反应腔体,还有部署设备(气柜、电柜)、清洗组件、冷却组件(CM)。



零部件:


1)金属件:一般包括铝锭(纯铝,用作腔体)、不锈钢(用作骨架)、铝合金为原料制作的产品,目前国产化率最高。


2)非金属件:陶瓷件、石英件、石墨。


3)气柜:主要用世伟洛克的产品;其中的气体管路等配件主要用的SMC、VAT的产品。气柜产品有的是厂家自己制作的,有的是委托下游厂商制作的,例如富士金、VAT、UCT。


4)仪表类:主要是流量计,目前主要用SMC和日本津市的多一些。


5)射频电源:主要用的MKS产品。


6)阀门:主要用的VAT和SMC,VAT的产品是用的最多的,国内也是用这两家多一些。但是应材的产品是自己定制的,不采用现有的模块。


7)泵:常用的就是德国普旭和爱德华,爱德华用的是最多的。


8)管路连接:与气柜连接的管路主要是四家的产品,MKS、VAT、UCT、富士金。


国产化进度: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设备厂商都是用的上面这些厂商的产品,很少用国内没有认证的零部件产品。除了金属加工件这种常见的产品外,其他的气体管路、气柜、仪表、电源、阀门、泵之类的,都是用的国际大品牌。


难易程度:


1)非金属类产品加工是难度最大的,交期最长可能8~10个月。例如石英件、陶瓷件的加工等,可能都是以国外为主。国内的大和热磁,目前是国内用的最多的。


2)其次是配置类,基本上都是被国外所垄断,包括精度高一点的各种流量计,这些东西是被国外垄断的,交期也非常长,有时还涉及到一些政治因素。


3)第三是气柜模组部分。


4)最后是金属加工的部分。


2.模组和金属加工的生产模式?


模组部分生产模式:其中EFEM模组,国内用的最多的品牌是日本RORZE的;传输模组的部分都是靠设计,通过仿制应材、LAM等产品,之后自己研发一部分,定制产品委外制造;气柜也根据自己的工艺去设计,当然也会参考一些国外的设计,通过委外厂商(VAT、UCT、富士金等)进行定制。



3.现在全球有哪些大的企业,国内的情况又是怎么样?


(1)机加工部分,金属加工这一块基本上都是国内制造的,通过国内一些大的机加工厂,像富创、富士迈、托伦斯、靖江先锋、晶盛机电等,他们本身业务都是以相关的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机加工为主。这一块不是瓶颈。


(2)流量计、仪表、射频电源、阀门、泵等产品,目前还没有国内厂商进入设备中,都是用的现有的世伟洛克、富士金、SMC等这几家的产品。国内的半导体零部件生产厂商,富士迈、北方华创、沈阳富创、晶盛机电、先导智能等,用的都是从这些品牌采购原物料进行二次组装的动作。


(3)零部件整体的国产化率,估计不会到20%。除了机加工件、一些陶瓷件和石英件的加工之外,其他部分基本上都是这些国际的大品牌占据市场。目前国内替代的只有一款,就是北方华创旗下的七星的流量计,会用在华创自己的设备上。气体厂商都没用七星的流量计,没有被市场认证,所以没有人敢随便用。